林州便民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汇集美食文化、体育健康、教育科研、国际资讯、热点新闻、房产家居、等多方面权威信息
2023-06-13 07:44:56
跨界光伏的并非都是炒概念,也有真刀真枪实干的成功者。过去有饲料巨头跨界而来的通威股份、东方希望,现在则有汽车内饰企业——钧达股份。钧达股份,目前已成为行业内首家实现n型TOPCon电池大规模量产的专业化电池厂商,并有望在这一轮光伏电池由p型向n型升级变革的进程中,领跑全行业。
钧达股份业绩表现相当出色。2023年一季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9.67亿元,同比增长94.84%;实现净利润3.54亿元,同比增长15倍;实现扣非净利润3.44亿元,同比增长14.93倍。
此前发布的2022年年报业绩也相当靓丽:报告期内,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115.95亿元,同比增长3倍;实现净利润7.17亿元,同比增长5倍;实现扣非净利润4.93亿元,同比增长3.73倍。
钧达股份的亮眼业绩,并不是简单地通过对光伏电池片企业捷泰科技的全面收购实现的。
抛弃历史包袱,轻装上阵;战略上选择TOPCon、坚持专业化;管理上由专业团队担当大任,执行力远超同行等,都是昔日的电池片龙头捷泰科技重新焕发生机的重要原因。
01轻装上阵:职业化推动钧达起航
目前,钧达股份光伏主业由其全资子公司捷泰科技经营。或许,钧达股份,更名为“捷泰科技”或“捷泰新能源”更合适。
钧达这个名字可能对光伏人来说有些陌生,但是提起捷泰科技,估计很多圈内人都知道。
根据PVInfoLink统计,2018年全球光伏电池出货量排名中,通威位列第一,爱旭与捷泰并列第二。只可惜,过去几年受到融资渠道、路线选择等因素影响,公司扩产节奏放缓,市场份额一度下降。
2020年底,捷泰科技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
在资本层面,着手股权改革,筹划曲线登陆资本市场;在业务层面,2020年12月决定全面停产毛利率较低的多晶电池片业务,同时在单晶电池片业务内部,逐步向毛利率更高的182mm及以上的大尺寸单晶电池片业务转换,优化产品结构,重点布局TOPCon。
前者目标是进入资本市场,计划在新的舞台实现跨越式发展;后者则是战略调整,准备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轻装上阵。
这些改革的效果非常明显。在2021年硅料价格上涨,光伏全产业链毛利被压缩、爱旭股份等专业化电池企业亏损或微利的情况下,捷泰科技却实现了正增长;2022年受益于产品结构优势,业绩实现高增长。
目前,钧达股份的汽车内饰业务已置出,现在它是以捷泰科技为主体、业务纯正的光伏企业。虽然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仍然是杨氏家族,财务投资者江西国资、苏泊尔持股也不少,但是现在公司的经营已由捷泰管理层负责。
公司最近举行投资者调研、投资者交流活动,也都是由捷泰科技负责,杨氏家族成员和其他的财务投资者均没有出现。
专业的事儿交给专业的人来做,投资者才会对企业更有信心。
张满良在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年度论坛上发言;来源:CPIA
现任钧达股份总经理张满良,拥有15年光伏行业从业经历,历任技术、研发、生产管理、经营管理多个岗位,具备光伏行业全面的技术及经营管理经验。他还曾任晶澳工艺部经理、海润光伏科技副总经理、协鑫科技工艺研发总监、东方日升基地总经理、捷泰科技总经理及上饶弘业新能源总经理等要职。
另外,公司其他核心管理人员均具有丰富的从业经历,并具备光伏行业全面的研发及管理经验。
02效率制胜:TOPCon电池产能亚军,投建速度创纪录
光伏行业现在正处在p型电池向n型电池的变革中。在n型电池的TOPCon、HJT、IBC三种不同技术路线中,TOPCon由于出色的转换效率、较低的投建成本等优势,逐渐成为当前n型技术的主流。
众所周知,晶科能源从一开始就押注TOPCon,最终大获成功。晶科能源在2022年年报中,预计公司到2023年年底,硅片、电池、组件产能将分别达到75GW、75GW和90GW,其中n型电池产能占比将超过70%。晶科目前已拥有24GW的TOPCon产能,2023年正在建设的产能也高达31GW。毫无疑问,晶科能源是TOPCon产能和出货量最大的光伏企业。
实际上,钧达股份也是押注TOPCon的获益者。单就电池片来说,晶科能源排名第一,钧达股份排名第二。
今年4月18日,钧达股份公告:淮安一期项目建成投产暨淮安二期项目开工。如淮安二期项目按期建成,到2023年底,公司TOPCon产能将达到44GW。这个数字高于在2022年年报中预计的31GW,直逼晶科,超过众多一体化企业。
今年n型电池的市场表现,成倍放大了钧达股份TOPCon的优势。
第一,n型电池片市场需求旺盛。
在投资者交流会上,钧达股份表示:自2023年以来,n型电池产品市场供不应求,n型电池盈利溢价凸显,公司将“进一步满足市场火热需求”。
公司在产业链中处于优势地位,也体现在结算方式上。钧达股份在2022年年报中提到:“公司对其他客户结算方式均为先付款后发货,经营性现金流较好。公司与上游供应商及下游客户的结算方式均以票据为主”。
第二,n型电池片需求旺盛的背后是较高的利润率。
一方面,n型组件处在供不应求状态下,相较于p型组件的溢价明显。当前国内招标市场溢价约0.08-0.10元/W,在海外市场溢价更高。
另一方面,TOPCon组件的生产成本正在降低。晶科能源披露的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一体化成本TOPCon比PERC高2-3分钱,年底计划n型一体化成本持平或小幅低于p型PERC成本”。因此,TOPCon比PERC组件的利润更高。
电池的情况和组件类似。钧达股份在4月28日的公告中提到:“当前n型电池售价约1.22元/W左右,p型电池售价约1.05元/W—1.08元/W左右。”
速度快、执行力非常强,让钧达股份牢牢把握住了TOPCon大爆发的市场机遇。
2022年10月,钧达股份与淮安市涟水县政府签订年产26GWn型(分两期,每期13GW)电池片项目合作协议。
淮安市委书记史志军(左)、钧达股份总经理张满良(右)
今年5月4日,江苏淮安新闻网报道了“淮安捷泰新能源一期项目首线出片,二期项目同时开工”的消息。淮安市委书记史志军在致辞中提到:捷泰13GW电池项目,实现了51天项目开工、151天项目投产,充分展示了“捷泰速度”和“淮安效率”。
一般而言,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产能扩张分别为18个月、12个月、9个月、6个月。钧达只用了不到半年,不仅快于传统的p型电池片速度,也远快于同行。
03尚技者长久:以专业战未来
今年4月,钧达n型TOPCon高效电池亮相土耳其光伏展
长期以来,光伏产业一直存在一体化和专业化两种不同的发展路线。
2020年下半年以来,受硅料价格波动影响,为了增强企业供应链安全,众多组件企业加码电池片环节,以提升电池片与组件的产能匹配度。2021年,垂直一体化企业均都有新的电池片产线持续上线,自给率不断提升。
2022年通威股份宣布大举进军组件、推进垂直一体化战略后,整个光伏行业的一体化再次提速。
作为光伏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电池片企业市占率面临着被瓜分、市场空间被一体化企业挤占的风险。
不同的电池企业也选择了不同的道路:
多年地位龙头老大通威股份选择了一体化道路;
行业老二爱旭股份单吊ABC技术,明确表示其ABC电池完全自产自用,并拟投建与电池完全匹配的组件产能;
行业老三润阳股份表现则更为激进,覆盖硅料、硅片、电池、组件、电站五大环节;
行业老四中润股份表现则相当克制,但也布局了5GW组件。
面对行业一体化大趋势,电池片企业纷纷转型,钧达股份明确表示:“未来,公司将继续坚持走专业化道路,集中资源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掌握核心技术,保持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持续领先。”
如是,钧达股份将成为唯一一家明确表示坚持专业化路线的上规模电池片企业。钧达股份逆行业趋势而行,或来自于其对于TOPCon技术与市场的深刻判断。
首先,钧达股份认为TOPCon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根据《2022年光伏行业发展回顾与2023年形势展望》,2022年n型市场占比提升至9.8%。根据PVInfoLink预测,2023年TOPCon电池市场占比将达到20%以上,2024年市场占有率有望达到30%,是目前电池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其次,TOPCon有一定的技术门槛。
钧达股份在投资者调研中提到:“TOPCon电池生产技术并非设备厂商交付型技术,需要由电池厂商与设备厂商就关键工艺技术环节共同研发探索,较为考验电池厂商的技术积累。因此,公司认为,行业内TOPCon电池量产技术的普及尚需一定时间”。
再次,竞争对手的收缩,相当于市场空间的扩大。
押注ABC的爱旭股份相当于放弃了TOPCon;润阳股份逐渐转向一体化发展策略,同时布局了两条(TOPCon、HJT)技术路线,势必也会减少在TOPCon上的投入。
目前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光伏企业晶澳科技,在2023年一体化的目标是90%,仍有对外采购硅料、电池片的需求。而钧达股份,几乎是唯一的对外销售TOPCon电池片的大型企业。
上市公司信息来自2022年年报;一道、正泰信息来自新闻报道
钧达股份的底气或者还源于对自身研发和技术的笃定。
TOPCon电池的最高理论效率为28.7%,2022年行业量产平均效率约24.6%,头部企业大都已超过25%。
公司采取“量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研发管理模式。在投资者交流活动中,钧达股份表示:已经量产的TOPCon1.0产品量产效率达25.2%,目前公司正通过SE等技术的导入,积极推动TOPCon2.0产品量产,预计TOPCon2.0产品量产转换效率可达25.5%,争取在2023年底,公司TOPCon电池转换效率提升至25.8%。
叠加在产能结构(大尺寸、TOPCon比例)、成本控制等明显优势,在这一轮电池技术由p型向n型变革的进程中,钧达股份有望重新领跑光伏电池行业。